close

  文/安 妮 (“青未了·心理咨詢工作室”特約作者)
   人情往來,看似誰也不能免俗
  秋高氣爽,眼見又一個結婚季歡歡喜喜地到來了。準新娘小薇早已計劃好,十一黃金周要去香港購買嫁妝,準新郎羅格卻對接下來的婚事操辦一籌莫展。他說:“太費腦細胞了,我爸媽還有小薇爸媽拉著我,反反覆復地商量婚禮的事,酒席啊禮金啊請柬啊,算來算去都是人情賬,尤其是請誰不請誰,面子工程太浩大了!”
  一石激起千層浪,請客不敢懈怠,送禮的人就更加要小心權衡了。不但是結婚隨喜禮,朋友生小孩要給紅包,領導孩子上大學要給紅包,老人祝壽要給紅包,逢年過節壓歲錢,等等,五花八門的紅包,數都數不過來。據說,農村或者小城市,這一類送禮的風氣尤其盛行,每年一到升學季結婚季,送禮的禮金都是一筆沉重的開銷。
  “光是送錢還好說。”在濟南某機關上班的海燕搖頭感嘆說,“關鍵是有時候,你不知道到底送多少錢合適,這就很頭疼。”海燕說,前幾天,她就遇到一件囧事。他們處長眼睛動了個小手術,她考慮來考慮去,現在正在八項規定的風口浪尖上,領導生病,給多了,怕給領導添麻煩;給少了,又覺得意思沒盡到,剛好她這一年該評職稱了,也想請處長多關照一下。結果,和老公商量來商量去,送禮都成心理負擔了!
  從現實角度看,的確,人情往來,誰也不能免俗,但送來送去,錢和麵子唱了主角,這“人情”就越來越變味了。上海交通大學社會學博士周建國就毫不客氣地指出,請客與送禮過程中,夾雜著攀比心理、補償心理、從眾心理等,如此複雜而又糾結的心態下,請客的檔次越來越高,禮金越來越厚。不少人即便經濟拮据,勒緊褲腰帶也要送禮。然而,熱熱鬧鬧地“消費”後,結果卻是人情越來越薄,社會風氣越來越壞。
  這樣,一個讓人不堪重負的“人情怪圈”也就形成了。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也表示,中國是人情社會,孩子上學要托人,老人生病住院要托人,找份工作也要托人。求人的事多了,心理上的“債”就更重了。而人情債、人情賬並不是一次性的,需要持續地投入成本和精力,大操大辦婚喪嫁娶,以各種名目請客送禮,都是一環套一環的人情鏈帶來的必然後果,而這一切,只會讓更多的人深陷人情泥潭,身累,心更累。
   人情社會,最怕無處不在的關係網
  送禮之風盛行,勢必導致求人盛行,這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了。前段時間,媒體對“某大老虎關係網全揭秘”、“娛樂圈關係網大揭秘”一類話題的討論,已經是振聾發聵了。相比之下,普通人之間人情往來、請客送禮,真不算什麼大事,但對那些身不由己,遠遠超出人們心理負擔的變味人情,這同樣到了讓許多人“吃不消”的地步。
  楊老退休前是某單位領導,他在談到人情往來時,深有感觸。他說,前不久,老伴膽囊炎做手術,引發很嚴重的併發症,兒女們都在國外,他情急之下趕緊給一位當醫生的老友打電話,讓他幫忙找一個信得過的專家,誰都知道進了醫院,熟人好說話。這不,老友的媳婦這段時間頻繁串門,就想托楊老遠在澳大利亞的兒子幫忙,讓老友家孩子做某保健品國內代理。楊老說:“誰開口求人都不容易,不幫忙的話,肯定是不近人情、不會做人;想幫忙吧,又帶著兒子為難,真是進退兩難啊!”
  不止是楊老這些老輩人,不得不周旋在求人和被求人的關係網中,哪怕是以彰顯個性為標簽的新生代,也無一例外被關係網綁架。曉松不過是某高校招生辦普通辦事員,他在接受筆者的採訪時,也大吐苦水。他說:“前段時間,我真恨不得原地消失。一撥接一撥的親戚朋友,朋友的朋友,把手機都打爆了,無非就是問我,孩子分數不夠,能幫忙調劑嗎?能幫忙上個好專業嗎?我哪有那麼大的能量啊?”
  在我們的觀念里,很顯然,中國整個就是一個“人情超級大國”,而人情背後,往往寫著“利益”二字。日前,騰訊網新聞調查中心一項近5000人的調查顯示,75%的受訪者認為畢業生找工作,關鍵還是靠關係和熟人;其次才是能力,僅占16%。不少人到了一個新地方,第一件事不是學習或請教,而是打聽有沒有老鄉。甚至連小孩都知道,想當班幹部要托關係。沒有“關係”的指點,仿佛人人都寸步難行。
  對此,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新分析說,大多數情況下,人們抱著把事情辦好的簡單願望去求人,本也無可厚非。然而,今天別人幫了你,明天對方有事求到你頭上,你若不答應就顯得不近人情。如此關係托關係,人情欠人情,時間一長,關係怪圈就形成了。
  鄭州大學教授張明鎖說,這種社會風氣,對一些沒有資源與權力的人來說,是非常不公平的。“這是對正常公共秩序的一種干擾,反過來會讓一些人的事兒難辦,再去求人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,也容易滋生腐敗。”
   人情回歸,自覺抵制投機心理
  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歐雅,在上個月剛剛入職,就收到同事婚禮請柬,雖然周圍同事都準備了紅包,但歐雅還是別出心裁地送了新娘一小瓶香水,新娘收到後,一再歡喜地說:“香水很好,我很喜歡!”在採訪歐雅時,她說:“我對我們國家的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,西方的文明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總有一天,我們會發現,很多東西比金錢更重要。”這一點,專家的解析更透徹。“人情應該屬於社會交換,不屬於商品交換,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,不一定是等價交換。”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胡光偉說,“但現代中國處於急劇轉型期,不少人把本屬於社會交換的人情交往當成了商品交換。比如,婚喪嫁娶,朋友之間的交往一律量化成了紅包禮金,收禮者一一記賬,日後要找機會償還。人情交往變了味,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。”
  胡光偉認為,人與人之間加深感情、增進瞭解而送禮,這未嘗不可,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味地物質化、利益化,就使得社會交換容易發生質變,而這是我們應該反對的。“我們應該正確區分商品交換和社會交換,還原人情交換的本質。中國社會需要人情,但要擺脫人情交往一律物質化、利益化的傾向,讓人情回歸本原。”
  但很顯然,打破“人情怪圈”這個社會痼疾,光靠我們的良好願望還遠遠不夠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新的建議是,政府要建立高效的監督機制,實現“人情社會”到“法治社會”的轉變。只有這麼做,大家在辦事時才會自覺抵制投機心理,摒棄“不走尋常路”的“求人”思想,努力嘗試自己解決。
  需要提醒的是,如果迫不得已求助於人了,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、在合適的時機把人情債還回去,以免日後陷入被動、被人情債拴住。被人求著辦事時,若覺得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,千萬別礙於面子答應,而要真誠地拒絕。
 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有一個比喻,他說,人情社會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就像石頭丟入水中,在水面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,被波紋所推及的就產生關係。“禮尚往來”從來都是我國的傳統美德,我們有理由珍惜這人與人之間各種美好的關係,表達禮儀,維繫情感,但不一味圖面子、講排場,不鋪張浪費,不增加心理負擔,讓人情來往更輕鬆,更自然,更溫暖人心,的確是我們嚮往的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人情往來比禮金更重的是心理負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35invj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